保险牌照大降温!海印股份等10余家上市公司终止筹备险企 揭秘背后原因
原标题:保险牌照大“降温”!保险背后等10余家上市公司终止筹备险企,牌照揭秘背后原因 记者 | 曾令俊 历时五年多,大降花城人寿的温海筹备工作最终终止。 3月18日晚间,印股余家原因上市公司海印股份、上市春雪制药、公司发布公告称,终止综合考虑近年宏观经济环境及金融政策变化,筹备决定终止筹备花城人寿。险企 这并非是揭秘个案,最近两年上市公司终止设立保险公司的保险背后不在少数。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牌照2020年以来,大降已有、温海ST天成、银江股份、、等在内的15家公司退出或终止设立保险公司,涉及10余家寿险、财险、健康险、农险公司。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某财险公司副总裁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一是监管审批的进度明显放缓,申请很难批下来,很多企业没有这个耐心;第二,监管对于股东的要求高了很多,尤其对寿险公司资本金的要求会更高,一般的企业持续出资能力估计够呛,所以很多公司退出;第三,银保监会对于关联交易卡得比较紧,原来很多股东想借保险牌照来获取资金,但现在很难运作。 多家险企终止筹备 回溯来看,2016年10月,海印股份作为主发起人,与金发科技、等主体联合发起设立花城人寿并签署《花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书》。 根据公告,花城人寿注册资本 10 亿元。其中,海印股份拟出资 2 亿元,认购花城人寿20%的股份;金发科技、香雪制药、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圣丰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华新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拟出资1.6亿元,持股比例均为16%。 当年12月,海印股份称收到原保监会关于发起设立花城人寿保险的《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收文回执》(文号:保监许收字【2016】415 号)。此后,花城人寿筹建的消息便陷入沉寂。 五年时间已过,花城人寿获批仍遥遥无期,最终选择了终止。海印股份表示,近日经筹备组及主发起人协商,综合考虑近年宏观经济环境及金融政策变化,一致决定终止筹备花城人寿保险。 这并非个案,这两年陆续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终止筹备保险公司。 比如,2022年1月,终止设立西部财险;2021年12月,终止设立南华财险;2021年8月,贝因美终止设立华大保险;2020年11月,终止设立安然人寿;2020年8月,终止设立长寿健康;2020年7月,海汽集团终止设立海金财险、用友网络终止设立友泰安财险。 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上述上市公司宣布筹备保险公司的时间基本集中在2016年以及2017年,比如2016年有7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参与投资设立保险公司。这也与当时行业的背景分不开。 “当时保险牌照是市场上的香馍馍,引来各路资本的‘觊觎’。保险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被认为前景无限,并且保险资金比较便宜和可持续,可以用来反哺主业、关联交易。”某险企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严监管成主旋律 但时过境迁,如今的行业环境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监管环境的变化。这是诸多上市公司终止筹备保险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两年也是上市公司退出的高峰期。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说,银保监整合后,监管导向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保险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因为发展模式相对比较粗放,也积累了一些风险。所以银保监会合并之后,监管的导向更多的在防控风险上,所以放开市场准入、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并不处于优先次序。 “所以最近几年,整个市场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主体,这也使得原来一些想投资于保险业的上市公司预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决定选择终止。”朱俊生说。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说,银保监会对股东资质和资金来源加强穿透和规范管理,国资委也严控产业对金融的投资,一些有出资意愿的股东并不能得以放行。 2016年前,众多保险资本通过保险业务以较低成本获得了大量资金。但随着2018年银保监会的设立,保险经营日益趋严,“长险短做”、“保险姓投”的乱象被清理。 2018年4月开始实施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使保险公司股权监管进一步强化,对保险公司股东准入、股权结构、资本真实性、穿透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朱俊生表示,“这两年行业变化也比较大,即便拿到牌照,一家新的公司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怎么去获取竞争优势、拓展市场,挑战还是挺大的。很多的市场主体业务发展一般,而且也出现较大的经营亏损,需要补充资本才能够满足偿付能力的要求,所以经营的压力很大。在这样一个行业的背景之下,有一些投资主体的想法也发生变化。” 周瑾表示,由于保险行业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增速放缓,股东回报水平以及预期下降,保险公司股权估值也回归理性,保险公司股权对投资人的吸引力降低。 从行业现状来看,近两年保险业增速明显趋缓。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保险全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05%。拉长时间线来看,2019年至2021年,保险全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为12.2%、6.12%、4.05%;上市保险公司股价近两年的表现也不如人意,呈普跌状态。 保险牌照获批放缓 保险牌照发放数量愈发收紧。 这两年,获批筹建的保险公司大都响应政策需求,如财政部旗下的中国农业再保险、中国融通集团旗下的融通财险、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牵头设立的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外资的安联(中国)、恒安标准养老,化解安邦风险的大家保险等。 “批准的公司都是比较特殊的,有特殊使命或者是特殊意义,一般情况下的牌照都不批,要想设立公司的话,监管就是建议你去收购某家保险公司。”上述财险公司副总裁说。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监管机构自2018年起,收紧保险牌照发放,除了几家外资和几家特殊使命的保险公司(如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等),其他保险公司的均未获批。 “监管迟迟不放开保险经营许可,根本原因在于此前诸多资本进入保险领域,并非踏实经营保险,而是想借助保险业务获得保费而获得低成本资金。而此类行为不仅可能影响其原本业务,更影响了保险声誉。监管机构对此肯定不能容忍。”杨泽云说。 截止到目前,依然有超过35家险企在排队申请,比如珠江财险、海峡人寿、汇邦人寿等等,已经形成了“堰塞湖”之势。未来监管是否会加速放行? 周瑾说,现有保险公司在目标客群、产品和经营模式上有比较明显的同质性特征,竞争也很激烈,因此未来监管放行的新增保险公司,应该主要是一些针对特定领域和人群,产品和经营上有有差异化专业特色,能够对现有市场形成更好的补充的机构。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中金:2023年风险资产表现可能比较出色
- 中国移动与中国稀土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从背负众望到深陷泥潭,观致汽车倒下,奇瑞的高端梦走到哪了?
- 1月70城房价数据出炉:新房15城同比上涨,二手房6城同比上涨
- 临港集团首次亮相第十二届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
- 中天策略:2月17日市场分析
- 从产品自信到品牌自信,美的置业优质资质夯实长期发展
- 多重退市风险“压身” *ST荣华退市几成定局
- 开通钱包抽盲盒、体验自动驾驶……服贸会数字人民币展区人气旺
- 高瓴深度价值创造实践报告:制造业投后服务探索
- 贵州国台酒业到访中国酒业协会
- “收割”结束?董宇辉辟谣 新东方在线止跌
- 美用123辆油罐车在叙偷运石油,中方:必须停止对叙非法资源掠夺!
- 收评:港股恒指涨0.84% 恒生科指涨1.83%香港航天科技暴跌超26%
- 民盟中央倡建医疗行业“数据银行”,高敏感公共数据如何开放共享?
- 华夏基金微策略:北向资金逆势净买入 投资主线将重回基本面
- 新鸿基地产争当“二房东” 香港西九艺术广场大楼招标之旅
- 东亚银行发布年度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43.59亿港元同比减少17.29%
- 美俄亥俄州州长:水质检测完成前 建议居民继续饮用瓶装水
- 传谷歌将削减高级岗位晋升人数 以应对增长放缓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