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支持范围扩大 新基建助力“经济底”修复
原标题:专项债支持范围扩大 新基建助力“经济底”修复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经济下行压力下,经济底相较于消费和出口,专项债支助力基建投资对“稳增长”的持范支撑作用逐渐明显,与以往不同的围扩是,此次专项债的大新支持范围开始从传统基建向新基建扩容。 按照“5·23”国常会会议要求,基建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修复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经济底而早前政治局会议也曾指出,专项债支助力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持范彼时,围扩市场人士解读增量政策工具的大新突破口,或将从专项债打开。基建 按照目前政策走势,修复专项债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基建领域,经济底似乎也印证了市场此前判断。这意味着,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或将开启新一轮投资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助力“经济底”的修复。 扩大有效投资 尽管常态化防疫成本的增加,给财政造成较大支出压力,但从目前数据看,似乎并未对基建投资形成制约。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财政部近期对专项债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部署,根据最新要求,新增专项债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份国务院曾要求,今年3.6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要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目的是用好政府债券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补短板增后劲和经济稳定增长。 然而,当专项债的发行安排从三季度提前到二季度后,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的信号进一步增强,对基层政府而言,政策调整带来的感受也更直观。 “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省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进行了重申,明确要加快专项债的发行节奏,5月初各市区县按要求上报了专项债的使用情况和项目储备数量,目前基本的要求就是新增专项债要加快发行进度,早一点形成实物投资量。”5月25日,一位基层财政部门人士介绍。 在他看来,当前积极财政政策更注重提质增效,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大,提高专项债的使用效率,也成为当前稳定经济预期的重要手段。 来自财政部的消息显示,截至5月15日,各地已经发行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万亿元,剩余额度的发行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不仅如此,截至4月底,已经发行的专项债券安排项目超过1.1万个,有1200亿元的专项债券用作了重大项目的资本金,为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额度为3.65万亿元,在去年12月提前下达1.46万亿元的基础上,3月份已经将剩余的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全部下达地方。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在财政部关于“上半年完成大部分新增专项债的发行”的要求下,新增专项债将继续重点支持惠民生、补短板、稳增长领域,并将重启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工作。 “结合专项债规模及投向,理论上年内可拉动基建投资约5.5万亿元,但实际撬动效应仍受领域投向、资本金应用、配套融资情况、项目建设进度等多因素限制。”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袁海霞预测。 新基建撬动作用 事实上,在政治局会议明确“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的要求下,基建投资一度被市场认为是增量政策的一个落脚点。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4.8%,具体看,一季度基建投资超过了3.1万亿元,增速达到了10.48%,其中3月投资额约为1.84万亿元,同比增加了约2000亿元,增长11.79%。 在上述数据发布之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从一季度投资数据看,重大工程项目在基建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为专项债支持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基础。”上述基层财政人士说。 5月23日,国常会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专项债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这一表述让市场对新基建有了更多关注。 信达证券的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是未来基建投资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随着政策对新基建的倾斜,以及专项债向新基建开放,我们预测5G基站、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基建将有更大发展空间。”信达证券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说。 据悉,2020年4月,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从新基建的范围看,这些领域避免了对传统基建的路径依赖,更多转向“软基建”领域。 市场人士认为,通过5G建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高端制造、生物科技以及新兴消费领域的“新基建”投资,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畅通国内要素流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至于具体的撬动空间,由于这些项目尚处于开发和建设中,因此目前并不能准确预判其对经济预期的影响,但不可置疑的是,经济下行周期的“稳增长”,必然是新基建和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的共同发力,这是力保全年5.5%增长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专项债资金仍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从新基建的范围看,专项债对上述两个领域仍未放开。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房地产“金融16条”落地10天:多家房企套现融资 楼市现翘尾行情
- 养老理财市场爆发 银行理财子直追公募养老FOF
- A股明日风口: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 开展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
- 港媒:中国武侠小说影响泰国新一代
- 数百家公司撑起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闯出中国新赛道:锂电相公司330家,新能源车相关公司400家,充电桩100多家
- 环京楼市缓步重启,廊坊全面取消限购限售 分析人士:核心制约因素并非限购
- 证券日报头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有喜有忧 助企纾困举措仍需落实落细
- 上海嘉定“正荣悦珑府”停工半年 400多业主终于盼来复工
- 各国有识之士呼吁美国反思对华经济战,外交部: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 【环球财经】美元走弱促纽约金价9日上涨
- 华融证券转身国新证券后公开招总经理:要求有较高行业影响力
- 人民日报社社长庹震:发挥媒体作用,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的故事
- 11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和5年期均维持不变
- 经济日报头版刊文:疫情防控决不能松懈厌战
- 新iPad Pro接口将大改,妙控键盘也会随之更新
- 车还没拿到手,恒驰的减配套路就先开始了
- 经济日报:国产手机创新谋高端
- 明星投资机构热捧 三家中式快餐企业冲刺资本市场
- 万亿巨头持仓曝光!大举加仓这些股(名单)
- 国际社会坚定支持中方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 严厉谴责佩洛西窜访挑衅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