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催生保险新机遇
编者按: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双碳过程中,能源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催生这个转变伴随着风险的保险出现和变化,保险可以在其中充分发挥规避风险的新机作用。 □贾志莲 邱剑 “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了深远影响,双碳对我国保险业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催生 抓住六大机遇 “双碳”目标给保险业的保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动力。从绿色金融提出到“双碳”目标的新机保险实践,保险业持续拓宽服务路径,双碳创新保险产品,催生为绿色能源、保险绿色交通、新机绿色建筑、双碳绿色技术、催生气候治理和森林碳汇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和“双碳”转型,助推“双碳”目标达成。 (一)服务能源结构调整板块的保险机遇 “双碳”目标的本质是一场能源变革。未来“硅”产业和“氢”产业将慢慢取代一部分“碳”产业,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我国能源产业的“生产、运输、存储”等环节降本增效,“光伏、特高压、新能源”等产业迎来新突破和发展。保险业需要打造专门的保险产品体系,覆盖多样化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目前保险业已有保险产品服务能源结构调整,随着储能业的发展和其他能源的应用,还需要开发更多保险产品。 (二)护航低碳交通板块的保险机遇 新能源汽车是陆地交通的发展方向。保险业积极了解新能源汽车的风险,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研发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开展新能源汽车延保试点,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做好充电站(桩)风险管理,助力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保险行业已开发了护航低碳交通发展的保险保障产品。 (三)赋能建筑业绿色转型板块的保险机遇 积极构建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推出绿色建筑性能保险,为绿色建筑打造“事前信用增进、事中风控服务、事后损失补偿”的立体化保障体系,确保绿色建筑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星级要求,达到节能减碳效果。 (四)支持“双碳”转型技术的保险机遇 针对绿色技术研发难、知识产权保护难、产品质量保证难等痛点,通过研发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损失保险,解决研发失败的后顾之忧;通过设计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专利质押融资还款保证保险全面保障绿色技术知识产权;通过支持“双碳”转型技术推广的保险产品,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助力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的保险机遇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2012年,我国明确在北京、天津、上海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保险业可以参与国家气候治理,积极研发碳汇交易保险产品。保险业通过建立巨灾数据库、构建巨灾模型、搭建组合风险管理平台的方式打造碳汇巨灾风险体系,为应对极端气候灾害造成的巨灾损失提供保险支持。 保险业依托自身风险识别与保障优势,对国有林场、林农、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主体和林业企业等在从事林业生产(包括公益林、商品林、草原、景观林、苗木等)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助力森林碳汇能力持续提升。 (六)提供环境风险保障的保险机遇 石化燃料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泄漏、井喷,造成环境污染,已有传统的保险产品进行覆盖。未来推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实现减排的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开发提供环境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是行业发展的机遇。 据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绿色保险保额18.33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6.30万亿元,保额年均增长23.43%,保费年均增长21.96%。今后,相关保险的保额和保费增长还会更快,这是新时期财产险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应对三大挑战 (一)应对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的挑战 保险业应该紧紧围绕碳排放大的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扩展延伸对“双碳”产业转型的风险认识和保险产品保障的供给管理,通过“扩面、增品、提标”,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保障力度。另一方面,加强行业交流,对新技术的风险数据进行收集,积极应对“双碳”目标的产品创新数据不足,风控管控,承保能力和再保支持等方面的保险挑战。 (二)应对监管部门提出更高要求的挑战 监管部门将提供创新激励政策和合规发展的约束政策,促进保险机构落实国家低碳转型,如鼓励保险业将更多资产投向低碳领域;评价保险业应对“双碳”目标发展的能力,将“双碳”保险贡献的表现纳入考核;逐步推进上市保险机构环境与气候相关信息强制性披露;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领域的承保、行业标准的制定等,引导保险公司对“双碳”风险的分析与管理等等。 (三)应对高转型风险的挑战 持有高碳保险资产比例较大的险企面临着高转型风险。险企需要对能源生产、供给及关联性产业景气度进行跟踪和监测,防止因“双碳”目标引发转型风险,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优化产业周期与绿色信贷投放结构的匹配度,将信贷资金流向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投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清洁能源设备、低碳排放设备等技术改造投资,有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行业长期收益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以及能源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能源资源深加工项目,促进能源产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增长转化。 (贾志莲为审计部副总经理,邱剑为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博士)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两波促销不好使,特斯拉还会降价
- 证监会提机构能力建设四要求,业内称机构资金入市有“较大空间”
- 阳光保险集团10.14%股权拟变更
- 经济日报:知网知否?作者授权应当有
- 央行:8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归还抵押补充贷款282亿元
- 上海物业人员售卖保供物资?居委:另一社区赠他的空关户的物资
- 上海高院发布关于涉疫情知识产权等案件法律适用的12个问答
- 2021年净利增长93.78% 禾迈股份再买理财:拟利用2亿资金“存银行”
- 美媒披露谷歌前CEO鼓动对华“冷战”的“生意经”
- 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分享医疗器械“黄金十年”的变与不变
- 早盘:美股继续上扬 纳指上涨1.2%
- 瑞信:下调谷歌目标价至3450美元 维持“跑赢大盘”评级
- 2022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制造智能决策控制(工业软件)》专题论坛于11月22日在南京举行
- 热点问答:马里乌波尔对俄乌冲突影响几何
- 4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5年期品种均维持不变
- 天气转暖小龙虾降价 南京熟食龙虾最低不到20元/斤
- 心系兄弟刘强东
- 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大跌近300点
- 上海疫情近几天呈下降趋势 金山区和崇明区首日达社会面清零目标
- 透视保险牌照“含金量”④|五大行业趋势:公司治理程度推动股权价格分化
- 搜索
-